25年华东电子峰会5 广告 第二十八届中国电源学会学术年会 广告

解读!从线缆产业链看人形机器人量产困境

2025-09-22 09:26:24 来源:连接器世界网 作者:陈思瑜

2025年,当“人形机器人”成为行业高频词,市场目光多聚焦于整机动作流畅度、AI算法突破等显性领域时,一条隐藏在人形机器人关节与躯干间的“线缆”,正成为制约行业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的关键变量。

产业链中整机端、线缆供应端、线束制造端的代表性企业,近期在《国际线缆与连接》的采访中,解读了人形机器人线缆细分市场的技术痛点、商业化阻碍与未来趋势。

从小体积高功率的物理矛盾,到高柔性长寿命的工艺平衡,再到上下游协同断层的产业困境,线缆虽小,却是人形机器人实现“类人运动”与“安全落地”的核心支撑。

01

人形机器人尚处早期,线缆需求随场景升级而迭代

图/包图网

图/包图网

要理解线缆的价值,需先看清人形机器人的行业现状。

从整机端企业行业人士的观察来看,当前人形机器人仍停留在“能走但不够聪明”的早期阶段:“产品已经做出来了,但功能和智能化程度非常前期——去年和今年火的机型,多是通过遥控实现基础动作,像踢足球、格斗这类高阶应用,技术尚未成熟。”

这种早期性直接决定了线缆的需求差异。与工业机器人相比,人形机器人的线缆面临着体积与功率的核心矛盾:工业机械臂体积大,线缆可做粗以适配高功率;而人形机器人需在“类人身材”(如1.5米身高)内实现搬10-20公斤重物的能力,这要求线缆在变细的同时,承载更高功率。

更关键的是,线缆需求随商业化场景的优先级而变化。行业共识在于:工业场景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第一站”。华沿机器人华沿机器人产教融合负责人江长根解释:“工业场景的动作是标准化的,比如打螺丝、分拣,能通过动作分解实现自动化,这适配当前机器人的技术能力。”

而工业场景对线缆的要求,又与未来的家庭、医疗场景截然不同——工业需高频运动下的长寿命,家庭需无卤无毒的材料安全,医疗则需抗腐蚀与高精度信号传输,线缆的技术参数需随场景动态调整。

工业机器人线缆侧重拖链里的反复弯折,而人形机器人要带负载运动,弯折次数更多、拉扯力更大,空间还更紧凑。这种差异,让线缆从通用件变成了定制化产品。

02

三大核心矛盾,线缆成为“类人运动”的物理瓶颈

如果说AI是人形机器人的“大脑”,电机是“肌肉”,那么线缆就是“神经与血管”——既要传输控制信号,又要输送电力,还得在类人运动中承受物理损耗。从三家企业的采访中,可梳理出线缆技术面临的三大核心矛盾。

1、空间与性能的矛盾:小体积里的“高功率+多传输”

线束制造企业负责人在研究人形机器人机器人头部与颈部设计时,遇到了典型的空间困境,脖子部位没多少空间,却要集成信号、电源等多类线缆,还要经得起转头时的扭转,一不小心就会把“皮肤”撑破。

这种困境在工业场景中不存在——工业机器人有足够空间预留线缆冗余,而人形机器人的“类人结构”没有多余位置。

2、柔性与寿命的矛盾:动态运动中的“抗造性”平衡

高柔性是线缆的基本要求——人形机器人关节要转动、躯干要弯腰,线缆需在多角度弯折下保持功能。但柔性与寿命往往存在冲突:过于柔软的线缆,可能经不起高频运动的磨损;过于坚韧的线缆,又会影响关节灵活性。

3、材料与成本的矛盾:安全需求下的“性价比”困境

随着人形机器人向家庭、医疗场景延伸,线缆材料安全性成为刚需。准忻科技总经理汪呈胜指出,PVC材料会挥发有毒物质,不适用于食品接触类场景;医疗场景更需无卤、医疗级材料以应对血液接触需求。

但材料升级必然推高成本。以PUR材料(聚氨酯)为例,行业内人士分析,20年前进口PUR材料每公斤价格高达几百元,如今国内产能和技术提升后,普通PUR材料价格已降至十几元/公斤,但适配家庭、医疗场景的食品级PUR材料,成本仍为普通材料的3-5倍。

材料安全还藏有隐性风险:工业场景中,材料挥发物可能污染产品但未受足够重视;未来家庭场景下,消费者对健康更敏感,材料安全将成硬性要求,线缆企业需提前布局。

03

解读协同困境:产业链亟待打通

如果说技术矛盾可通过工艺突破解决,那么“产业链协同断层”则是更难跨越的障碍。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存在“设计与供应脱节”的问题,导致线缆技术难以匹配整机需求。

整机端企业人士指出:“最大的技术沟通障碍是线缆厂商除了专业度,要花更多精力参与机器人产业链的产品研发设计,要去理解现场是如何设计的。”

线束制造企业负责人坦言:“现在的加工端很难参与早期设计,因为他们没有时间投入前期设计,会先出产品再优化。”这种“先干再优化”的模式导致资源浪费和性能瓶颈。

准忻科技总经理汪呈胜认为,未来线束厂需要具备更多能力:“不仅要会加工,还要会开发连接器、懂材料。立讯精密成为行业霸主就是因为他们有所有材料和方案。”

此外,人形机器人线缆面临测试标准缺乏统一的标准。鑫宏业线缆崔久德总工曾在人形机器人线缆标准会议上提出,人形机器人标准制定应聚焦实际性能达标,以需求为导向;人形机器人机器人内部线缆杂乱问题需通过复合化集成解决,减少线缆数量以优化空间。

当前制定人形机器人专用柔性线缆标准的紧迫性主要在于:技术需求与现有标准的脱节、国产替代与市场信任危机、产业规模化落地的阻碍、国际竞争与标准话语权、安全与伦理合规需求。

技术瓶颈需靠创新突破,产业协同断层则需生态重构,二者结合形成了人形机器人线缆领域的破局方向。

04

突破路径: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的双轮驱动

要推动人形机器人量产,人形机器人线缆领域需以技术破局物理瓶颈,以协同打通产业梗阻,头部企业已探索出清晰路径。

在技术创新层面,其核心是从三个关键维度破解线缆的核心矛盾。

针对空间与性能的平衡,行业通过“集成化+轻量化”方向突破。比如部分线束制造企业采用POE技术,让单根线缆同时传输电源与信号,减少了线缆数量;部分整机端企业则通过提升线缆通讯刷新率,避免工业场景中因延迟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

在柔性与寿命的调和上,结构优化成为关键手段,部分线束制造企业推出的扁平排线能适配机器人精密部位的运动需求;部分线缆供应商则通过特定工艺处理,让线缆在承受负载拉扯时仍能保持信号完整性,避免因线缆断裂导致机器人动作中断。

材料升级则进一步重构了线缆的性能边界,部分人形机器人线缆供应商将柔性与抗拉扯力作为核心设计指标。在设计逻辑上,柔性电缆并非越软越好,需在保证运动过程中整体结构稳定的同时,具备对抗负载拉扯的能力。例如人形机器人机器人执行搬运动作时,线缆若因拽动断裂,会直接导致动作中断。

在产业链协同方面,人形机器人行业正着力推动从脱节到共生的转变。

在人形机器人标准制定层面,为解决当前人形机器人线缆套用工业标准导致的问题,今年4月,深圳市机器人特种线缆行业协会已联合多家单位启动人形机器人专用线缆技术规范的制定,填补专用标准的空白。

协同开发新范式下,整机厂与线缆供应商的合作不再局限于传统供需关系,整机端企业将线缆供应商纳入机器人早期研发环节,能够确保线缆设计能适配关节模组的运动轨迹,避免因布局不合理影响性能。

而在连接器、线束等产业链环节,集成化趋势对其协同性要求日益提高。如连接器企业长盈精密近年拓展人形机器人领域,开发铝合金、镁合金等金属材料及PEEK、IGUS等工程塑料,为人形机器人结构件、线束提供核心零部件;今年上半年,其海外人形机器人零件收入达3500万元,远超去年全年营收。

对于中小厂商而言,突围路径则聚焦“专精”属性,可通过聚焦细分场景的定制化需求,或是承担产业链中的衔接角色,找到自身的生存空间。

05

市场趋势:技术集成化、材料安全化、竞争头部化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业内人士对人形机器人线缆的未来趋势,形成了清晰的共识——随着整机量产规模扩大,线缆行业将向“技术更集成、材料更安全、竞争更集中”的方向发展。

1、技术:从“单一传输”到“集成一体化”

未来的线缆不再是单纯的导线,而是信号+电源+结构支撑的集成体。包胶式处理是典型方向,具体通过将线缆、连接器与电机集成,再以包胶方式保护,既能节省空间,又能减少运动过程中的损耗,类似手机中的集成排线,兼具薄型化与耐用性特点。

部分整机端企业正推动高集成通讯技术发展。随着未来AI技术提升机器人智能化水平,其需传输的数据分析量将大幅增加,这就要求线缆不仅具备电力传输功能,还需承载高清图像、传感器数据等多类型信息,因此必须具备“多协议兼容”能力,例如同时支持以太网、CAN 总线等协议标准。

2、材料:从“通用级”到“场景定制级”

材料升级将成为行业竞争的核心赛道。汪呈胜透露,准忻科技正与上海大学、上海交大合作研发石墨烯铜线缆:“石墨烯是超导材料,能做很细,却能承载大电流,还抗腐蚀,适合医疗、食品等场景。现在的问题是石墨烯没有连续性,我们在研究把它和铜结合,解决这个痛点。”

线缆供应商则需针对头部整机厂的不同机型,定制适配的差异化柔性线缆:在机器人关节部位采用超柔性材料,躯干部位则选用稍硬的材料,以此平衡线缆的使用寿命与机器人运动的灵活性;未来还计划推出更多场景化专用材料,例如适用于工业场景的抗高温材料、适配家庭场景的无卤材料等。

3、竞争:从“分散小厂”到“头部主导”

行业集中度将大幅提升,小厂商生存空间会被压缩。汪呈胜直言:“未来的线缆厂商,不能只做加工,还要懂连接器设计、材料研发、AI检测——立讯精密就是例子,它有全链条能力,能给整机厂提供一站式方案。小厂要是没有核心技术,只能被淘汰。”

人形机器人线缆不是门槛低的产品,未来的竞争是“产业链能力”的竞争——谁能懂整机需求、谁能突破技术瓶颈、谁能控制成本,谁就能抓住风口。

写在最后:线缆是“小切口”,更是“大命题”

当行业讨论人形机器人何时能走进家庭时,线缆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协同,正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钥匙。

从整机端企业强调的工业场景优先,到线缆供应商服务头部整机厂的实践,再到线束制造企业的石墨烯铜研发,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不是单点突破的故事,而是产业链协同进化的过程。

线缆虽小,却折射出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真实处境——当前人形机器人的风口,仍需冷思考:既要看到AI算法带来的“聪明度提升”,也要关注线缆、电机等“硬件底座”的支撑能力;既要追求“类人动作”的流畅度,也要解决“安全可靠”的基础问题;既要赶“量产进度”,也要补“协同短板”。

未来3-5年,随着人形机器人量产规模扩大,线缆技术将向轻量化、高功率密度、高度集成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那些能够提前布局、攻克技术难题、打通产业链的企业,将在这一波机器人革命中占据先机。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新连接器网站新闻详情页广告 广告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