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华东电子峰会5 广告 第二十八届中国电源学会学术年会 广告

AI浪潮下,48V 电源连接器为“关键胜负手”?

2025-10-27 15:42:35 来源:连接器世界网 作者:袁在

当前,AI产业正以“算力为王”的逻辑驱动服务器迭代,功耗激增已成为整个硬件供应链不可忽视的转折点。随着大模型训练、深度学习任务规模扩大,单卡 GPU 功耗逼近 700 W,AI 服务器机柜功率密度已迈向 30 kW 级。在此背景下,传统12V供电因线损巨大、效率低下而难以为继,转向48V架构成为行业共识。这场变革的核心之一,在于与48V架构配套的高功率电源连接器——它正从基础元件升级为决定系统性能与可靠性的“关键胜负手”。连接器厂商又该如何应对这一变局?

01

转向48V架构

AI服务器功耗飙升 12V供电触天花板

AI 服务器的 “功耗浪潮” 已突破传统架构承载极限,AI算力的追求直接转化为对电力的渴求。一套搭载 8 卡 NVIDIA H100 芯片的服务器,满负载训练时瞬时功耗实测达 8.4kW;升级至大规模 GPU 集群或 AI 加速器后,单槽功率常突破 15kW,规模化部署下单个机柜功率更是轻松跨越 20kW、30kW 级别。

这种功耗增长背后,是全球数据中心电力需求的持续承压。国际能源署《能源与人工智能》报告预测,2030 年前数据中心耗电量将从当前约 415TWh 翻倍至 945TWh,占全球电力消耗近 3%;BloombergNEF 亦指出,未来十年美国数据中心功率需求将从 2024 年的 35GW 增至 78GW,AI 正是驱动这一增长的核心引擎。

但长期支撑运行的 12V 直流供电,已彻底撞上效率天花板。低电压需靠高电流传输功率:当功率超 10kW 时,线缆电流可达数十安培,I²R 线损不仅浪费能源,还导致线路发热严重,加重散热负担;从 48V 降压至 12V 的 DC-DC 转换环节,还存在固有效率损耗,高负载下这一问题更突出。此外,高电流需粗线缆,既挤占机柜空间,又让布线与散热设计陷入两难。种种问题表明,12V 架构已撑不起高功率 AI 服务器需求。

在此背景下,供电总线升级至 48V 成行业公认破局路径。对整个 AI 服务器产业链而言,这不仅是一次电压参数的升级,更是一场系统级的硬件重构。

图 / 包图网

图 / 包图网

02

技术大考

48V时代 连接器面临全面重构

48V 架构的核心优势,恰恰对准 12V 的痛点:同等功率下,48V 系统的电流仅为 12V 的四分之一,线损大幅降低,输配电效率显著提升;48V架构下DC-DC 转换环节减少,中间能量损耗随之下降;更细的柔性线缆还能优化机柜布线,提升空间利用率,为高密度部署留足余地。

然而电压从 12V 跃升至 48V,对连接器的技术要求不是 “小修小补”,而是材料、结构和工艺的“全面重构”,连接器需从“被动连接件”向“主动功率管理单元”演进。

电流承载能力跃升 :为适配单通道 1-5kW 的功率输出,连接器触点电流必须突破 20A、30A,甚至 50A 以上。如安费诺的 HCI 大功率模块,单触点额定电流已达 113A,其 PwrBlade + 系统多路并联时,每英寸承载能力能到 192A,就是为了应对高功率需求。

热管理成生命线:高电流必然产生高热。触点、端子等部件产生的热量若散不出去,会导致局部温升、接触电阻上升,加速老化。这就要求连接器在材料上选择耐高温、导热性好的材质,结构上内置散热通道、搭配散热片,还要应对温度循环带来的热膨胀与触点微动问题,避免接触不良。

安全与密度兼顾:此外,48V 环境下的绝缘安全也不能轻视,爬电距离、防电弧设计、防插错结构都得同步优化;同时还要兼顾小型化和模块化集成度,适配高密度机柜布局。毕竟对 AI 服务器来说,连接器既要 “扛住” 高功率,还得 “挤下” 更多组件。

以上也意味着,连接器厂商需具备更深厚的电、热一体化设计与创新能力,技术壁垒显著提高。

03

格局之争

路径分化 连接器厂商抢占高地

面对这一趋势,连接器厂商也已展开新一轮竞逐,格局初现。国际巨头与国内企业正基于自身积累,在高功率互连件领域展开不同路径的布局。

国际连接器巨头率先布局,依托多年技术积累抢占先机。以安费诺为例,其 HCI® 高功率模块每触点额定电流可达113A ,针对数据中心电源分配与 AI 服务器供电场景;同时,PwrBlade+ 系列支持多触点并联与模块化组合,提升了在高密度机柜系统中的电流承载与散热性能。

TE Connectivity 与 Molex 也在加速完善其 48V架构下的电源互连方案。前者推出了面向 OCP 服务器平台的 48V架构下的母排连接与线缆组件,后者则在最新行业报告中提出,48V架构将成为新一代服务器系统的关键方向,并强化了在接触镀层、电流承载、热仿真可靠性等环节的研发投入。

TE 48V架构密封式连接器 图 / 国际线缆与连接

TE 48V架构密封式连接器 图 / 国际线缆与连接

国内连接器厂商则凭借快速响应和成本优势突围。电连技术可根据客户需求灵活调整连接器和线束方案,导入验证周期短;中航光电提供模块化高功率连接件,支持定制化配置,交付周期短;立讯精密依托贴近国内数据中心的供应链,提供高性价比方案、价格和交付灵活。

同时,这些连接器厂商在高端技术上也在稳步攻关。中航光电面向云端机柜、储能、电力设备等场景,推出支持 48V架构的高功率连接模块与母线系统,强化模块化与耐热可靠性设计;此外,部分厂商如立讯精密、长盈精密也在加大高压连接器、液冷互连件的研发投入,寻求在 AI 服务器与储能市场的协同突破。

中航光电EVH6系列 图 / 中航光电官网

中航光电EVH6系列 图 / 中航光电官网

04

未来之机

超越服务器 连接器迈向更广天地

当前高功率连接器需求以 AI 服务器为核心,但 48V架构技术正加速从数据中心向外扩散,工业电源、储能、车载系统成为关键增量领域。

工业领域,智能制造生产线的 PLC 控制器、精密机床驱动等核心设备,对高功率、低故障率电源接口需求迫切。相较于 24V 方案,48V架构可减少布线线缆用量,抗电磁干扰能力提升超 30%,能量传输效率提高 5%-8%,正加速替代传统低压方案。

储能场景中,光伏逆变器直流母线、风电储能电池簇连接等对高电压大电流连接器需求攀升,48V架构及更高规格直流总线方案,既能匹配高倍率充放电特性,又能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发热损耗。

车载领域,新能源汽车辅助电源、快充模块等对连接器可靠性与环境适应性要求严苛。行业正推进 48V架构及更高直流架构升级,连接器厂商若推出耐 - 40℃至- 125℃、抗 10G 振动的专用产品,可切入千亿级车载高压连接市场。

图/包图网

图/包图网

标准化与生态协同将是连接器厂商的在48V架构下决胜关键。未来,接口规格、电流等级、热设计规范、安全标准的统一,将极大降低产业链成本,加速48V架构技术的普及。而能够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并与上下游连接器巨头形成紧密生态合作的连接器厂商,将在48V架构未来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

在 AI 驱动的算力变革中,48V架构正为电源连接器这一传统领域注入了全新的技术内涵和战略价值。它不再是幕后无声的配角,而是支撑AI世界高速运转的“关键动脉”。对于连接器厂商而言,抓住这一波技术浪潮,意味着在未来48V架构下的产业格局中握有了一张重要的入场券。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新连接器网站新闻详情页广告 广告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