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华东电子峰会5 广告

8700亿赛道点燃!人形机器人连接器赛打响

2025-11-13 09:15:05 来源:连接器世界网 作者:袁在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商业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在这场加速成形的产业浪潮中,连接器被推到“神经中枢”的位置——承担电力传输与信号控制的双重任务,决定机器人能否安全、敏捷地“思考与行动”。

随着“十五五”规划明确将人形机器人纳入未来产业重点,连接器行业迎来新的窗口期:这不再只是产业配套的增长,而是一场围绕“智能连接”展开的系统性重构。

01

蓝海开启

人形机器人带动连接器量价齐升

2025年以来,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从实验室迈向规模化量产阶段。

小鹏科技日发布新一代具身智能机器人IRON,官宣2026年底量产计划;优必选Walker S2年内斩获超8亿元订单;安波福携手Robust.AI推进协作机器人研发。

IRON  图 / 小鹏

IRON 图 / 小鹏

这股热潮背后,是“十五五”规划对“未来产业”的明确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作为“人工智能+实体经济”的代表性产业,已被纳入重点发展清单。据中国电子学会预测,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规模可达8700亿元。

这一趋势直接带动连接器行业需求的结构性增长。

单台人形机器人连接器用量可达 124 套,是传统工业机器人的 3—5 倍。具体来看,灵巧手作为动作最精细的部件,单只手就需要 16-20 套微型连接器,用于传输触觉、力反馈信号;伺服电机每台搭配 4-6 套高压连接器,负责电力供应与转速控制;视觉模块则需要高速连接器支持 4K 图像实时传输。

优必选Walker S2 图 / 优必选官网截取

优必选Walker S2 图 / 优必选官网截取

用量激增的同时,连接器行业的技术门槛与价值量同步攀升:工业机器人普通连接器单价多在 5-20元,而人形机器人高压、高速连接器单价可达 50-200 元。量价共振下,连接器行业赛道增速将远超机器人整机。灵巧手、伺服系统、视觉模块等核心部件,对高速、高密度连接器的依赖日益增强。

02

技术突围

连接器机械性能、材料与成本是核心战场

“人形机器人不是拼产线,而是拼连接。”业内工程师常用这句话形容如今的技术焦点。

《国际线缆与连接》曾对话泰科电子(以下简称为“TE”)工业自动化与电气事业部机器人与仓储自动化行业经理的涂国和数字数据网络事业部渠道销售经理的边凯,他们从机械性能、材料、成本等角度,全面指出了人形机器人对连接器的要求。

图 / TE

图 / TE

小型化:双足、手臂等拟人结构让内部空间极为紧凑。复杂机械手的控制与传感通路远多于早期版本,要求连接器在更小体积下实现更高传输性能。TE推出的Mini I/O工业以太网连接器,体积仅为传统RJ45的1/4,可支持工业以太网通信,并具备抗振、防尘特性;安费诺Micro-B系列也通过高密度端子布局,在保证可靠性的同时提升了装配灵活性。

工业Mini I/O以太网连接器 图/TE

工业Mini I/O以太网连接器 图/TE

集成化:机器人需在有限空间内同时传输电力、信号与数据。TE的混合型充电插头将功率与信号通道整合一体,减少接口数量;莫仕Brad系列通过模块化触点系统,将以太网与电源接口合并,简化布线并提升维护效率。这类多功能集成设计正成为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和关节伺服模块的主流方案。

高抗振性:人形机器人在行走、举起、扭转等动作中会产生高频振动和多轴冲击,连接器需在动态工况下保持接触可靠。TE的Dynamic D1000系列采用双点接触结构与推拉式锁扣设计,可显著提升抗振与插拔可靠性;立讯精密也为机器人关节提供定制化高速信号连接方案,在多轴运动下仍能保持信号稳定。

Dynamic D1000系列 图 / TE

Dynamic D1000系列 图 / TE

成本控制:机器人产业仍处于成本敏感期,连接器厂商需在性能、材料与制造端实现平衡。TE推行“全球研发+本土制造”战略,通过区域化生产降低组装成本;永贵电器采用模块化接口方案,提升组件更换灵活性,降低BOM成本。部分企业还采用无卤材料设计,在兼顾环保合规的同时稳定供应链成本。

从机械性能到材料体系,再到生产模式,连接器厂商正以工程化创新为支点,在“高性能与量产化”的平衡中,突破人形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壁垒。

03

连接器企业竞速

国产加速追赶,头部厂商深度绑定主机厂

当技术壁垒逐渐清晰,企业竞争也从单一产品扩展到系统方案与生态协同。

国际巨头仍占据高端应用主导权。

TE已推出适用于伺服系统与机器人关节的防振自锁系列,具备高密度、小型化和抗冲击特性;

安费诺则将数据中心级高速互连技术延伸至机器人视觉与AI模块场景,推出更轻量、更高功率密度的 Micro-Power 系列;

安波福正在探索将汽车线束的柔性布线方案迁移到机器人整机设计中,以减轻布线重量、提升装配效率。

国内厂商正集中火力突破关键环节。

立讯精密围绕“高功率+高密度”方案布局,开发模块化伺服连接平台,已进入多家机器人主机厂验证环节;

中航光电则依托军工级防护技术,在高压、高振动环境下实现稳定连接,其高功率连接器已用于Walker S2样机;

电连技术聚焦高速信号链路,与头部AI机器人厂商共建验证实验室,推进接口标准化;

维峰电子则以板对板与柔性连接方案打入细分市场,为国内多家协作机器人厂商供货。

同时,地方政策在助推连接器产业链集聚。深圳已设立 20 亿元人形机器人产业基金,其中 30% 用于核心零部件研发补贴,连接器行业中企业若突破高压高频传输等关键技术,可获得最高 5000 万元的资金支持;上海临港新片区则规划了人形机器人产业园,吸引连接器行业中企业与主机厂 “邻厂布局”,缩短供应链响应时间。

连接器行业人士指出,下一阶段竞争不再是“谁能供货”,而是“谁能定义主机厂接口标准”。那些能在整机设计早期参与系统共创的厂商,才有机会在8700亿新赛道中站稳中枢位置。

04

结语

2026 年,人形机器人产业量产元年如期而至,也为连接器行业划下关键临界点。

这场 “智联竞速” 已不止于产品供货,更是技术适配与生态绑定的双重比拼:既要突破高压高频传输、浮动式设计等技术瓶颈,满足 “稳传、耐动、省空间” 需求;也要深度绑定主机厂,争夺行业标准定义权。

政策托底、资本加注、需求爆发,人形机器人产业中连接器行业赛道正迎来最好的时代。那些能快速从 “部件供应商” 转向 “架构合作者” 的企业,终将在 8700 亿蓝海市场中占据中枢地位,成为智能制造时代的核心力量。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新连接器网站新闻详情页广告 广告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